您所在的位置:

90年代 | 谭铁牛:党和国家培养了我

2018-01-12 来源: 中华儿女

2016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谭铁牛院士在位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采访时说:“就在这里,我们开展了虹膜识别的研究,突破了国外对虹膜识别技术和产品的封锁,做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

 

1998年7月1日,33岁的谭铁牛放弃英国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回国。他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同样在中国。”

 


“要革命就要彻底革命”

 

1980年,谭铁牛考入西安交通大学。5年后,他远渡重洋,到世界著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求学深造,先后顺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他通过公开竞聘获得英国知名学府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前,谭铁牛已经在英国学习工作了近13年,他和他的妻子都捧着英国雷丁大学的“铁饭碗”。

 

1996年,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则中科院招聘广告引起了谭铁牛的关注。“广告里说要招聘一个从事模式识别研究的科研人员,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谭铁牛说。

 

最终,谭铁牛顺利成为了中科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当时他这样说服妻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铁牛跟着走。”接下来的1997年,是谭铁牛夫妇最繁忙的一年。他们双双向雷丁大学递交了放弃终身职位的辞职书,并卖掉了房子、汽车和其他家当。当时,曾有朋友建议他们为自己留条后路,但谭铁牛没有犹豫,还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要革命就要彻底革命!”

 

十三年间经历两次视觉冲击

 

谭铁牛携妻儿举家回国后,被任命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位于北京中关村北四环附近,1998年时仍是一片工地,研究所东边是一个垃圾场,这对谭铁牛来说是一次“视觉冲击”,但他并不在意。“尽管路走得多了,觉睡得少了,但生活更充实了,心里也更踏实了,”他笑着说,“因为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奋斗,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做事。”

 

他人生中还有一次视觉冲击,那是1985年第一次坐飞机落地英国希思罗机场时的震撼。“环境那么干净,小轿车那么多,和当时的中国反差非常大。”谭铁牛说。彼时的谭铁牛被公派留学,后逐渐在学术圈崭露头角。“但我从没想到要留在那里。我心里始终觉得欠了国家一份‘债’,唯将所学尽报国家,才能以偿万一。”


640.webp.jpg

 

“很难,但总要有人做”

 

用谭铁牛的话说,他的工作就是“让计算机识别大千世界,包括看得见的形状和看不见的情绪、心理活动”。简单地说,他的科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生物特征识别、图像视频理解和信息内容安全。

 

“谭老师刚回国时,虹膜识别、计算机视频监控等在国际上还并不是特热门的研究领域。”谭铁牛过去的学生、中科院自动化所张俊格博士说。但是谭铁牛看准这一方向的国家需求,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

 

十多年来,谭铁牛组建了包括光学、电路、算法、系统等多学科力量的科研团队,开展了生物特征识别、图像视频理解和信息内容安全等研究。他们攻克技术难关,提出基础理论,掌握数据源头,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据统计,在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一份刊物上关于虹膜识别的文章,至少四分之一出自这个团队。他们建立的虹膜图像数据库已成为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共享虹膜图像库,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个研究团队获得使用授权。

 

面向安全监控的图像视频理解是谭铁牛的另一重点研究方向。谭铁牛说:“简单地讲,我们就是要‘教’会计算机通过人的行为姿态等,从视频图像中识别出危险因素,向管理者提出预警。”这套系统在地铁沿线、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工程和活动中都有应用,成为保障公共安全的利器。

 

谭铁牛始终强调:“创新是科研的生命。”除了虹膜识别和智能视频监控,他的课题组还开展了互联网信息隐藏的分析。谭铁牛说:“有些敏感信息就是隐藏在字面或不起眼的照片之下的。我们希望能够研发出一种算法,能够快速、精确地分辨出哪些信息可能含有隐藏含义。”谭铁牛说,这不仅仅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更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很难,但总要有人做”。

 

将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谭铁牛说,比起发表论文,令他更有成就感的还是看到成果服务国家、造福民众。

 

2016年1月,中国第一款量产的虹膜识别手机问世。包括其在内,由谭铁牛课题组技术转化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中科虹霸开发出的虹膜识别技术系列产品,已被广泛用于信息和文件加密、终端解锁、煤矿安全生产、反恐防暴、金融安全、政务系统登录等多个领域。这些产品已占据中国国内虹膜识别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还通过技术授权在国际上大规模应用于银行ATM取款机。

 

源自于该课题组技术转化成立的另一家高科技公司中科唯实以智能视频分析见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鸟巢区域采用了他们开发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对入口区域、人流通道、公交车站、活动区的人流状况进行实时智能分析,以及早发现并预警可能的安全隐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方国家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对我们实施封锁,那个时候连采集虹膜图像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从零开始研制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的奋斗也才更有价值。”谭铁牛颇有感触地说。 

 

转化的道路并非一路畅通,说不清当年谭铁牛和他的团队熬过了多少个日夜。如今,他带领的团队不仅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从无到有,还实现了从技术输入到技术出口的转变,使我国在这一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主动权。

 

这几年,谭铁牛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工作,但他从未远离科研一线。他始终关注着国际前沿的发展,把握着团队的学术发展方向,并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科研方法教给年轻人。

 

回国近二十年,谭铁牛愈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回国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幸福感。今天中国的发展与我刚回国时已不能同日而语,我很欣慰自己参与了这个过程,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分享到:
相关新闻